阆中市金城乡文崇垭村,这个村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、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,文崇垭村从一个基础条件较差的旱山村,变成了现在社道基本接通的进步村。两年来,每户老百姓平均增收3000多元,一个老年人居多不好发展的落后村,变成了现在勤劳致富、争先发展的先进村。文崇垭村从一个往年偏远落后、到处都是土坯房的贫困村,变成了现在基础条件越来越好、居民存款越来越多的富裕村。从一个村情复杂、人心不稳、贫困户非贫困户矛盾严重的合并村,变成了现在团结稳定、和谐进步的先进村。
那么,这一切怎么做到的呢?
文崇垭村,阆中市税务局的帮扶村
2017年1月,阆中市税务局接到帮扶金城乡文崇垭村脱贫任务以来,就从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全力投入帮扶。一是选派老中青3人搭配的坚强力量成立驻村工作队,全脱产驻村帮扶;选派32名中层以上干部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,选派61名一般干部结对帮扶非贫困户,严格按照1周两批次、1月全覆盖的要求入户帮扶。二是加强基础建设方面的协调投入。协调1社130万的道路建设项目资金,让最后1个不通水泥路的社通了水泥路,让文崇垭村基本实现了社社通;协调2社10万元的堰塘建设项目资金,让老年人口很多的2社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、灌溉保障问题;在自来水工程中投入帮扶资金14.5万元,让全村贫困户500元安装、非贫困户800元安装了自来水。三是全力投入助推产业脱贫。投入帮扶资金17万元,对全村农户进行了2次养殖业奖补;投入帮扶资金11万元,帮助文崇垭村建立起128亩的辣椒、南瓜产业园。各项产业帮扶措施让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。四是大力帮扶引导风气养成。开展国庆节坝坝宴、春节团拜会、坝坝会等活动,与老百姓共度佳节打成一片,规划产业助力生产,闲话家常共谋发展;投入资金3万元,送卫生用品到户,投入资金1.5万元,进行卫生宣传评比3次,引导习惯养成;关心下一代,投入资金1万元,为20名贫困学生送去助学资金500元。助医助困,为大病户、死亡户7人,共计送去慰问资金6000元。
刘宁,文崇垭村帮扶工作的决策人
2017年1月,时任阆中市地税局局长刘宁,接到了市委脱贫办文件通知:金城乡文崇垭村帮扶单位变更为:阆中市地税局。接到通知第二天,刘宁即带领局班子成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到金城乡对接工作。到村实地调研时,刘宁发现文崇垭村山高路远、与仪陇接壤,12个村民小组中最为偏远的1组深居大山沟中,只有一条2.6公里的不成型土路贯穿其中,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,老百姓出行十分不便。许多沟里的老百姓为了节省时间,经常从大路旁800米的陡坡爬上爬下,坡势险峻、青苔密布,刘宁亲自爬过一次陡坡后,一想到这么多年来老百姓一直从这样危险的路面上下,心里感到十分不安和难受。刘宁回单位后马上召开党组会和局班子商议此事,向相关部门汇报并多次协调,终于争取到130万元的道路建设项目资金并迅速实施,让文崇垭村最后1个不通水泥路的村民小组通了水泥路,让文崇垭村基本实现了社社通。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后,村民们纷纷感叹:都是靠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和地税局的大力帮扶,盼星星盼月亮的水泥路才能顺利落实啊。
了解到文崇垭村有85户贫困户、220人,贫困发生率接近20%的红线,基础条件也十分落后,刘宁深感该村贫困程度很深、帮扶压力巨大,与局党委研究后选派93名帮扶干部的坚强力量到村帮扶,严格按照1周两批次以上、1月全覆盖两次以上的要求开展入户帮扶。刘宁在分配帮扶对象时,主动承担起边远吊角的4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。其中1户叫魏昌军的农户很快引起了刘宁的注意:该户房屋是土坯房,裂缝较多,安全隐患大,有时1件衣服穿半个月不换洗,院坝角落堆放的垃圾几年不扔,生活习惯很差。经过多次耐心的沟通,刘宁发现原来魏昌军自与老婆离婚后,内心十分自卑,儿子又常年不在身边,生活上也就自暴自弃了。了解情况后,刘宁多次对魏昌军进行思想疏导,还利用一下午的时间帮助魏昌军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后,并说道:“现在我就是你家的亲戚,经常要来看你,你要保持好房前屋后干净好接待来客哈。”之后又帮助他规划了产业发展、房屋改建,当魏昌军天黑路滑摔了跤时,刘宁买来了探照灯,当魏昌军儿子工作上遇到困难时,刘宁及时进行电话询问帮助,当魏昌军电视坏了时,刘宁帮助购买了价格适中的新电视......正是对方方面面细节的专注,让魏昌军从内心和思想上都开始转变过来,经过两年来真情实意的帮扶,魏昌军的房屋旧貌换新颜,猪牛养殖、辣椒、南瓜产业搞得红红火火,儿子也讨到了老婆并在改建好的新房内结了婚。看到帮扶对象两年来的显著变化,刘宁感到十分欣慰。也正是由于局长刘宁的带头垂范,让税务局其他帮扶干部迅速放下身段、进入角色,从收税的业务干部转变成了坚强的扶贫团队。
地税局开始帮扶文崇垭村不久,由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落实享受政策有差异,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,相互攻击甚至谩骂都时有发生,有的人甚至当面攻击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。面对此种情况,刘宁认为扶贫必须先解决人心的问题。于是组织各级帮扶干部到文崇垭村分片开坝坝会,并由干部自掏腰包宴请全体村民。在坝坝会上,各级干部耐心讲解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,并将地税局的帮扶工作作了详细汇报,获得了老百姓的理解支持。与全体村民闲话家常、共商脱贫工作,让贫困户、非贫困户心里的不快得到疏解。其后,根据文崇垭村在家老年户居多、收入差别不大的实际情况,刘宁与局党组研究决定对文崇垭村贫困户、非贫困户进行一视同仁的帮扶,各项实实在在公平的产业帮扶措施,在文崇垭村树立起了多劳多得、不劳不得、人人争相发展产业的良好村风。这时,贫困户、非贫困户之间的心结终于得到了真正的化解。人心的问题一解决,后面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自然水到渠成。
(刘宁经常从陡坡上下村入户)
(税务局局长刘宁指导驻村工作会)
成兴林,文崇垭村产业发展的谋划者
2018年是文崇垭村的脱贫摘帽年,2018年1月,时任阆中市地税局党组成员、机关党委书记成兴林受局党组委派,开始分管文崇垭村的扶贫帮扶工作。接受组织的重托后,成兴林多次到村调研,发现文崇垭村其他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,还存在种植产业发展滞后、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。成兴林对此引起了高度重视,寻思到:农民如果通过扶贫,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实惠,也就是习主席说的“获得感”不高,那怎么能算是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呢?成兴林在听取汇报和不断走访的过程中发现,文崇垭村2017年仓促上马的生姜产业园由于天气干旱、难以承包、管护不力等原因宣告失败,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。成兴林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认为:农村早在30年前就已经实行家庭承包制了,在今时今日还搞老一套的集体经济是肯定不行的。
2018年年初,成兴林联系农业专家实地勘察后,了解到朝天椒、南瓜等经济作物比较适合文崇垭村的地理条件,于是马上回单位汇报并联系辣椒种植公司人员,然后带着驻村干部到有着成功种植经验的彭城镇、金子乡等地实地考察,和各级干部、群众商议后,决定为文崇垭村引进朝天椒、南瓜种植产业。2018年春节后,成兴林带领辣椒公司人员、其他村有成功经验的农户,并组织村干部分片区召开产业发展宣传动员会议,逐户规划统计辣椒、南瓜种植亩数,猪牛羊、鸡鸭鹅养殖数,并向村民们宣传:辣椒660元/亩、南瓜200元/亩的费用全部由帮扶单位承担,家畜养殖按养殖规模奖补并参照2017年奖励标准。全村农户的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,有劳力的种植辣椒,劳力差的种植南瓜,家家户户都根据不同情况添槽了大小家畜。最终,包括128亩辣椒、150亩左右南瓜的新产业园建立了起来,种植标的承包到社、到户,管护责任落实到人,一套完备利益链接在产业园与专合社、承包商、农户之间建立了起来。成兴林还通过指导驻村会的方式落实分解职责,在驻村队和村社干部的积极指导和精心管护下,文崇垭村的辣椒、南瓜成果喜人,获得了公司专业人员的积极肯定。在成兴林和全体帮扶干部的努力下,两年来文崇垭村种养殖业发展全体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。
两年来,作为扶贫分管领导的成兴林,不仅要跑产业发展,还要带领各级帮扶干部跑项目,做好乡镇村、行业部门、帮扶单位、驻村队的联络工作,经常性的在乡村公路上穿梭,不是在村里联络扶贫工作,就是在往返单位和乡村的路上。
(成兴林与文崇垭村村民一起吃坝坝宴)
杜雨朗,文崇垭村干群关系的粘合剂
接到市委脱贫办变更帮扶单位的通知时,选派第一书记成为一个难题,金城乡文崇垭村山高路远、交通不便,必须选派一名政治素质过硬、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到村驻扎。局领导找到当时在党办工作、有一定党建组织工作经验的杜雨朗谈话时,30岁的杜雨朗欣然应允。刚到村时,眼前的一幕幕让城里长大的杜雨朗感到十分震撼:全村85%以上住房都是建于上世纪70、80年代的老旧土坯房,房屋结构差,安全隐患大;大部分村民采用传统耕作方式,生产效益很差;有的地方甚至道路不通,饮水都不安全;有的村民一件衣服穿一个月,院坝里的垃圾几年不扔,生活习惯很差。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人口都过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的同时,这个偏远农村很多方面却与国家发展大势明显脱节。掌握这些村情后,杜雨朗带领驻村队和村两委一道商议谋划,共同制定帮扶规划,从带班子强队伍、带真情强服务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:
(杜雨朗组织开展“两学一做”,给全体村社干部、党员代表上党课)
精准扶贫要推动,干部队伍是核心。初到文崇垭村,杜雨朗面对的是一众70岁左右的老年村社干部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走访,杜雨朗发现村党支部存在组织人心涣散、办事效率低下、群众评价不佳等问题。作为第一书记,他一方面从抓班子、带队伍入手,通过多次党课、民主生活会的开展,借助党建活动载体,查摆作风不实问题,最终凝聚发展合力。另一方面多次邀请税务局、金城乡主要领导,来该村开干部会、上党课,推动结对共建活动,通过上级领导帮助,转变该村干部工作作风。干部组织工作逐渐走上正路,但个别同志心里的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,认为国家的扶贫政策是惯懒人、纵恶人,并且时不时当着领导、群众的面说出些刺耳的话语,把自己摆在群众的对立面。在各次村社干部会上,杜雨朗都不厌其烦的讲到干部作风问题,一方面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到村后的所见所闻,向大家阐述脱贫攻坚政策实施的必然性;一方面向村社干部们介绍八项规定出台后,各级部门工作作风的巨大转变,让他们认识到基层工作的本质是为民服务。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讲解和规劝,村社干部们逐渐对他心服口服,工作作风上有了很大改善。
两年来,杜雨朗坚持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坚持高标杆定位,高标准落实。借助“两学一做”活动,驻村队与全村党员一道学习政策法规,探讨农村生产,谋划发展出路,并不断加强与帮扶单位的联系,推动各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落实,从而让群众对村“两委”班子有了信认度和支持度上的转变,村班子新形象日渐形成,整体战斗力明显提升。两年多以来,杜雨朗不仅推动实行村干部包片责任制,和村两委一道积极推动各类矛盾的化解。经常召开村社干部会、党员代表会,推动严格执行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重大问题公开商量着办。扭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落后观念,推动打造新型服务团队。还组织驻村队、农技员和村社干部一道,坚持1-2月全覆盖走访农户,现场指导辣椒南瓜种植技术、生猪等畜禽养殖技术、家畜家禽防病防灾,保障农户稳定增收;随时关注各户收入、住房、医疗、教育、水、电、电视等达标情况,积极联系行业部门、施工人员对迎检问题进行及时整改,积极联系帮扶干部做好帮扶对象的知心人、化解好软件问题,保障群众的满意度。文崇垭村干群关系的逐步粘合,正是靠着杜雨朗和驻村干部用自己的双腿走出来的。
(杜雨朗与农户亲切交谈)
当然,在文崇垭村脱贫攻坚工作中留下深刻印迹的帮扶干部还有很多,比如:帮助丧夫丧子的不幸老妇重拾生活勇气的王诚;经验丰富的驻村队员、经常帮助村上处理疑难问题的王继锐;成为高龄孤寡老人贴心棉袄的王平;手把手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的涂维孔;帮助“一湾恨张三”、思想落后的残疾妇女转变成勤劳致富典型的高坤;成为老百姓口中比子女还亲近的“好女儿”吕晓燕、王丽;用切实的帮扶得到原本有怨言的农户首肯的牛春阳;帮助老婆、女儿都是精神残疾的困难户脱贫奔康的任强;用真情的支持拔掉不受欢迎“钉子户”思想穷根的苟运成;发动群众帮助改善整个片区不良风气的宋大文......正是靠着阆中市税务局全体帮扶干部这样一个坚强团队的大力支持,而不是哪几个人的孤军奋战,文崇垭村才能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,逐步啃下了一个个原本“一超六有”达标困难的“硬骨头”。
2017年以来,阆中市税务局在金城乡文崇垭村基础建设、自来水安装、产业发展、卫生环境改善、助医助学助困等方面协调和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左右。他们在基础建设方面进行的协调,让文崇垭村从一个基础条件较差的旱山村,变成了现在社道基本接通的进步村。他们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,让每户老百姓平均增收4000多元,让文崇垭村从一个老年人居多不好发展的落后村,变成了现在勤劳致富、争先发展的先进村。他们和乡村一道开展工作,形成工作合力,让文崇垭村从一个往年偏远落后、到处都是土坯房的贫困村,变成了现在基础条件越来越好、居民存款越来越多的富裕村。他们在风气养成方面的大力引导,让文崇垭村从一个村情复杂、人心不稳、贫困户非贫困户矛盾严重的合并村,从群众思想根源发生深刻变化后变成了现在团结稳定、和谐进步的先进村。
(王继锐看望家庭困难农户)
(苟运成查看农户屋后地质风险)
(宋大文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亲切交谈)
2019年2月,金城乡文崇垭村顺利摘帽并完成迎省检工作任务,各项扶贫工作获得了市委常委、包片领导肖建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。而阆中市税务局的扶贫故事还在继续,在局党委的高标准、严要求之下,脱贫不脱帮、脱贫不脱钩的工作要求已经深入人心,93名帮扶干部继续按照1月2-4次开展入户帮扶工作,辣椒南瓜等产业发展已经完成前期准备阶段,全村农户发展生产热情高涨,相信在这样坚强的扶贫团队的帮助下,金城乡文崇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。
(本文作者杜雨朗,系阆中市税务局派驻金城乡文崇垭村第一书记)
本文由
编辑 创作,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,转载前请务必署名
最后编辑时间为: 2019-04-02 15:27 星期二